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聚焦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机器人:重庆机器人增长数倍 大批企业仍简单集成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4-7-1
分享到:
机器人:重庆机器人增长数倍 大批企业仍简单集成

导读:

  然而,重庆机器人制造企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技术受制于国外。宏源证券一位周姓分析师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

  尽管来重庆已有3年,何国田对这个城市仍然有些不适应。

  2011年3月,尚在沿海城市钻研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何国田被重庆市政府以专家人才方式引进,并给予“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的称号。何国田在重庆的3年,恰恰也是重庆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关键3年。

  如今,重庆使用工业机器人已过5000台,预计明年还有2000多台的需求。

  机器人被大规模引进的同时,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难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多名受访的重庆机器人产业人士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然而,重庆机器人制造企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技术受制于国外。宏源证券一位周姓分析师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更多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机器人,非标机器人能够适应国内中小企业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但由于难以批量化生产,这种模式很难孕育出龙头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有机器人集成加工企业50多家,掌握了一定关键技术开发的企业有10多家,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重庆存在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其加工条件让人担忧。

  工业机器人使用5000台

  “我们当时做了市场调研,发现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有80%依靠进口,这么高的进口比例,也说明机器人市场需求非常高。”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总经济师、重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李光认为,市场需求是各地争相上马机器人产业的根本原因。

  6月17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过9500台,销量较上年增长65.5%。

  何国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则显示,2009年,重庆企业共使用的工业机器人500多台,2011年为1000多台,目前的该数字已经远5000台,增长速度令人侧目。

  此外,近期重庆发改委组织的针对当地70个机器人应用企业的调研显示,明年重庆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空间在2000多台。对于机器人的经济效益,何国田举例说,一个工作站能替代3个人,按照每人4万元/年的人力成本计算,一个工作站替换的成本在12万元;而工厂往往是两班制,一个工作站每年替换的人力成本则为24万元。同时,制造业人力成本还在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涨。

  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下滑。“以前每台(机器人)的价格在100万元左右,近几年每年下降率大概在30%,差不多只用以前1/3的成本就能买到。”李光说。

  多名受访的重庆机器人产业人士均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毕竟人工会受情绪化影响,而制造加工企业使用机器人能进一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大概能提高60%。”一名重庆面板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政府+产学研+金融+用户”模式

  在何国田的记忆里,重庆很早就对机器人产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2011年初,重庆市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与中国科学院院长进行了一次交流,双方都觉得重庆要发展新兴产业,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国田说,这次交流也终促成了重庆在此后的机器人战略中依托中科院这一平台。

  尽管眼下重庆机器人产业已达50亿元左右的产值,但“同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重庆的基础仍然很薄弱。”何国田说,发展之初,重庆属于“三无”地区,无技术、无产业、无人才,但好在有着唯一的优势,就是市场。

  对于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初衷,李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重庆作为三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内十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正站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同时又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结构调整,“调整工艺,就是要提率和产品质量,关键在于智能化,机器人则是智能化的根本手段之一”。

  此外,人力成本的上涨也成为“机器换人”的一大推动力。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3倍,年平均增幅15%。

  另一个被李光屡次提及的理由是,近年来重庆在笔电信息化(笔记本电脑及其相关产业)上取得的成绩。以2011年为例,重庆实现笔电产量2547万台,占全球比重7%。

  “我们当时对重庆的基本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后,发现重庆还是具备一定加工基础,比如信息化,对于推动机器人产业的作用非常明显。”何国田说。

  在经过专家组多次调研后,重庆认为机器人应用领域非常广,但如果走发展的道路,重庆一无基础,二无技术。“我们从工业结构本身出发,紧贴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点、相关度进行分析,后确定了重庆的发展方向。”李光说,首先围绕工业市场发展工业机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到一定阶段,再发展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终形成一条全产业链。

  “作为新兴产业,单靠市场之手远远不够,所以我提出‘政府+产学研+金融+用户’的模式。”李光表示,产业链前端,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中端,产学研进一步加强;尾端则引进金融,并搭建用户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正是在这一模式下,2013年4月,包括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等53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

  2013年10月底,重庆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机器人之都”进行量化:提出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标准标定体系缺失

  不过在谈及“机器人之都”目标时,李光、何国田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机器人标准标定缺失问题已成为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什么国产机器人落后于进口产品?先不谈核心技术,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才是关键的。”李光认为,任何产业若没有与时俱进的标准和标定,就失去了行业门槛,机器人产业在这方面恰恰处于空白。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还沿用1996年制定的机械行业标准;而在标定方面,国内尚无统一专门针对机器人标定测量的检测机构。此外,记者查询2012年发布的 《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发现,其中也没有对机器人标准标定方面的界定。

  何国田指出,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是当年计算机行业遇到的问题,现在机器人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国内机器人产业亟需完成硬件标准化工作。

  事实上,机器人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在重庆市场上已经产生了蝴蝶效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重庆不少中小型以集成加工为主的机器人企业中,存在缺少质量把关的问题。

  何国田担忧,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可能令机器人产业难以走入良性循环。“缺少标准,每台机器人的使用体验就可能存在偏差,终会打击企业的购买积极性。如此一来,机器人生产企业就难以实现量化生产,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终可能会失去与进口企业的竞争机会。”

  好消息是,目前中科院正在建设机器人标定测量实验室。李光也表示,重庆也正在想办法解决机器人标准标定体系缺失的问题。

  机器人国产化之痛

  对重庆而言,在通往“机器人之都”道路上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核心竞争力这块短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机器人制造企业占据中国约90%的市场份额,发那科、安川、库卡、ABB四家公司合计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而在国内机器人市场,沈阳新松机器人、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排在梯队,其中并无重庆机器人企业的身影。

  尴尬的是,这些在国内处于水平的机器人制造厂商也未能幸免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的命运。“不能说全部依靠进口,但肯定有一些零部件是需要‘外援’的。”何国田说。

  重庆一家本土机器人厂商——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社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承,尽管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价格比进口机器人普遍低1/3,但仍然面临市场信任难题。

  一名重庆汽车制造厂商人士也向记者直言,由于国产机器人在精度等方面难以与进口机器人匹敌,目前还不敢完全信任国产品牌。

  “研发机器人有一定门槛,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比较高,没有两、三千万就不要考虑入行。”何国田说,国内企业的测试设备和加工条件都不及国际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多名业内人士均认为,如果国产机器人标准化、核心技术缺失问题不解决,谈机器人为“中国制造”的救星尚言之过早。

  在何国田看来,关键零部件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形成国产机器人的竞争优势,要改变眼下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尴尬处境,就得打破传统机器人结构。

  行业过剩质疑

  自去年以来,关于机器人产业将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的说法便甚嚣尘上。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曾公开表示,并非每个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判断标准则包括产业基础、市场辐射能力、材料基础,如果这三种比较优势不明显,不应盲目介入。

  尽管李光毫不避讳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的“雷同”,但在谈及产业是否会过剩时,他坚持认为,“机器人产业和光伏产业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市场主导,后者是政府主导,市场需求明摆着。”

  抛开行业“过剩说”,眼下各地对机器人产业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这在重庆所规划的三个机器人功能区中便能窥见一斑。

  在“机器人之都”框架之下,重庆规划了两江新区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璧山工业园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尽管上述三大功能区分工各有不同,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泾渭分明,比如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其目前便落户在以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江津双福工业园。

  “三个功能区彼此会有互动,比如在招商过程中,各园区对企业的优惠条件会比较一致,避免恶性竞争。”李光表示,完全不重合也是不可能的。

  对重庆而言,机器人产业这条路还很漫长,业内人士希望,重庆能在创新和创意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

  事实上,重庆已经开始行动。据李光介绍,当地正在尝试对机器人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计划引入金融之手,采取机器人租赁模式,并将售后服务植入进去,目前该模式正在等待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

  此外,重庆还计划结合国企改革大潮,调动国企、民企积极性,以资金为纽带,探索混合所有制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力;同时,委托国外猎头公司引进人才。

上一条 上一条:工业软件:新思维酝酿新变革 工业软件迎来历史性机遇
下一条 下一条:装备制造:努力攀登上装备制造业强国“高峰”
相关新闻  机器人   重庆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