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机器人:中国已成全球机器人大买主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4-7-2
分享到:
机器人:中国已成全球机器人大买主

导读: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近也举起了裁员的大刀,2014年,将有1万名员工离开这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更多和海尔一样的大型企业,正在用工业机器人逐步取代人工作业,更多的小盛将流向更加低端的生产制造业。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以每年十几万台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机器人的大买主。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提出了“机器人(robot)”一词。机器人们日复一日、机械地从事着繁重的劳动,终暴起,终结了人类历史。

  小盛(化名)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他对机器人带来的未来,有着天然的恐惧。在国内诸多制造型企业中,一只只机器手灵活、快速、地从事着各种精密性劳动,它们正在逐渐替代人类成为新的生产力创造者,小盛就这样被工作了三年的某光伏公司拒之门外,因为两台机器人干了100多名工人的活。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近也举起了裁员的大刀,2014年,将有1万名员工离开这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更多和海尔一样的大型企业,正在用工业机器人逐步取代人工作业,更多的小盛将流向更加低端的生产制造业。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以每年十几万台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机器人的大买主。工业机器人让企业发生了怎么样的进化?它是否是拯救企业的良药?它会把“中国制造”带向何方?

  ◆ “机器人进化”的成果:减员三分之二

  在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工厂的气缸缸盖生产线上,一个个缸盖不断被拿起、转圈、放下,三台与人同高的机器人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个动作都快速、有力、准确。

  2007年,上海日立的母公司海立集团制定了机器人推广应用规划,计划到2015年末在生产线上投入机器人356台,减少人员1000余人。目前,海立集团通过对原有生产线和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已累计投入使用机器人136台,总投资额将达到2.69亿元。

  一名日立员工向《IT时报》记者回忆,当年看到台机器人站上生产线时,大家都“有些恐惧”,它这么大,看上去很、复杂,不知道应该怎么“驯服”,也不知道它会带来哪些改变。不过,2个月后,这种恐惧感基本消失了。“它虽然力气大、干活儿猛,但什么都按程序办事。只要按流程下指示,它就听你的了。”这名员工如是说。

  在深圳,生产鼠标、键盘等无线外设产品的公司雷柏科技于2011年也开始了使用机器人的尝试。在国内键鼠行业,雷柏是“个吃螃蟹的人”,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

  “我们一共有20多条生产线,其中订单比较多的6条生产线使用了机器人,工人和机器人的比例是1:2,一般这样的生产线只需要3~4人即可。”雷柏科技机器人部的项目管理王善平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尝试,雷柏科技的工人数量“瘦身”效果明显,2011年是3200人,去年降到了1100人,减少了三分之二。王善平告诉记者,虽然工人减少了,生产率却提升了不少。

  家电企业、汽车制造厂商、大型代工厂都是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大户。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市场2013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不过2016年,中国全球机器人保有量有望过13万台,同时也是全球需求大的市场。

  ◆ “机器人进化”的难题:成本、人才和效率

  尽管像富士康、海尔、日立等大型企业都吹响了机器人进军工厂的号角,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使用机器人的打算,甚至对工业机器人望而却步,究竟什么挡住了机器人“进化”的脚步?

  现实:一套生产线的机器人要上百万元

  企业:门槛太高 成本回收期长

  热衷于推广机器人的人,通常喜欢算人工账,在各项用工成本上升的今天,这的确是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但很少有人提及,机器人的前期投入,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据《IT时报》记者了解,不仅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没有使用机器人,就连不少大型的代工厂也没有使用工业机器人。

  上海加松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提供OEM服务的公司,其负责人叶先生曾考察多个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他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前期投资成本比较高,后续还有维修保养等各种花费,“一套全装机器人收回成本要8~10年,”这让他对机器人望而却步。

  “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仍以国外进口为主,自己只能做集成。如果一台机器人在国外售价是12~13万元,经过国内集成之后,三大核心部件——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的费用在8万元左右,再加上一些配件、辅料,成本大概10万元,这只是硬件的价格,而软件的研发、设计等费用,要价在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之间。”国内一家机器人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

  王善平告诉记者,“有时候一条线投资中,机器人可能只占到成本10%,其余大部分是外围设备费用。这些配套系统须针对具体企业的生产线进行特定设计,报价很高。”

  高工产业研究院机器人分析师陈鹏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国内汽车厂家所用的点焊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器人、点焊控制系统、焊机、焊枪、夹具等,价格高的一套过100万,因为要适应企业的特殊需求,根据自动化的程度对尺寸、控制方式有所调整。”

  现实:机器人技术人才紧缺

  企业:咨询费就支付了11万欧元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曾描述过常见的两种裁员情况:一名搬运工可能因身体原因或出现更强壮的工人而下岗;也可能会因码头启用机械设备代替搬运而丢工作。这位搬运工应做两手准备:锻炼身体,让自己保持强壮;或者马上去学习机械知识。

  将流水线上的工人换成工业机器人后,工厂面临新的问题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非常欠缺。“机器人交付企业使用后,后期还有很多工序,要把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应用软件、机器人周边设备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具体的操作对技术要求较高,很多企业因为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而不得不花更多的成本。”陈鹏说。

  对此情况,叶先生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考察的时候,找不到懂行的技术人员给点意见。

  雷柏科技一开始引入机器人的时候,在培训人才方面花了很大精力,“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不同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和应用模式并不相同,操作者必须有能力独立集成和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王善平说。

  中国机器人网运营管理赵勇告诉记者,机器人市场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而相应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没有成比例地上升,缺口很大。据悉,目前一个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技术人才,年薪高达50万元,哪怕是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一年来工资已翻了一倍。

  不少机器人生产企业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但服务费用高昂,浙江一家纺织企业引进了德国的先进设备后,邀请德国技术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以便让员工学会如何使用和维护设备,仅咨询费就支付了11万欧元。

  国内的高校中,虽然有很多自动化相关专业,但设有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专业的非常少,这就造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极大缺口。如果这个缺口得不到填补,陈鹏认为,工业机器人很难普及。

  现实:有些机器人60%以上时间停工待命

  企业:机器人二次开发成本很高

  瓷砖企业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张旗康目前正在考虑对2条生产线进行全自动化改造。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应该像我们之前去参观的意大利企业车间那样,车间里没有人,都是机器人在运作。这个企业年产值1.8亿欧元,但包括生产、财物等后勤人员才180人。”张旗康说。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企业在运用工业机器人时,效益还没有大化。“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有能力进行自动化改造,但也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工序上,几乎没有企业能实现从上料、加工、装配、检测、包装、搬运及输送等全部工序实现自动化。”陈鹏透露,一家企业的焊接机器人有60%以上时间处于停止等待状态,还有些产能不大、订单不多的生产线上机器人一直属于待命状态。

  “比如一些抓取机器人,把一个物件抓放到生产线上之后,可能这个物件在生产线上要呆一个小时才能下来,在很多企业,通常这一个小时机器人就闲着。其实这个空余的时间段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赵勇分析,这反映出很多企业在应用技术上的不成熟。

  花大成本买来的机器人,有时却只能是“花瓶”,未免也太可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机器人开发企业和应用企业联系尚不够密切。“很多机器人都按照已有样板模式操作,二次开发很少,如果应用企业想要参与到机器人的开发过程中,也会碰到价格、时间成本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因此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和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吻合,也会使一部分企业打消应用机器人的念头。”该人士说。

  ◆ 延伸阅读

  机器人“逆袭”人类?

  被裁员的小盛,如今在一家小型代工厂工作,在之前那家规模中上的光伏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里,他工作了3年,但机器人来势之猛,出乎意料,“生产接收器的车间里,两台机器人代替了原来100多个人的活,现在车间里还有30多名工人,但听说他们也做不长了,因为第三台机器人即将上岗。”谈起以前的“机器人”同事,小盛显得有些沉默,虽然现在的工资没有以前高,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这里暂时还不会用上机器人。

  尽管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还不能一帆风顺地进行,但已经不可逆转。在采访中,受访企业普遍表示,终选择,杠杆必然偏向经济效益。

  这引发一种担忧,机器人大量上岗,会不会影响普通人的就业,低层次被淘汰的工人们,会不会因此成为社会更低层,由机器人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政府要找新办法解决“就业难”

  张晖明(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 所长)

  如果简单劳动被机器人所替代,说明社会在进步。曾经一段时间,有些地方政府出台有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大型企业落地,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这种激励是简单的、暂时的,光靠这个去解决“就业难”并不能治本。

  企业目标当然是追求经济效益,由此而带来的就业难需要用其它方法去解决,比如政府要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税收环境、贷款政策等,鼓励自主创业,激发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要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教授)

  机器人的逐渐上岗在短期内会对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机器人上流水线是一种趋势。能被机器人所替代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低层次的,但“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能局限于这些岗位,而是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大更高层次的就业。如果仅仅通过限制企业使用机器人来缓解“就业难”,并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有些岗位是没办法被机器人所替代的,比如服务行业,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是机器人做不了的。因此政府也要调整教育结构,输出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人才。

上一条 上一条:机器人:机器人生产商心声:希望政策兼顾本地中小企业
下一条 下一条:欧姆龙C200HW-PA204R,I/O远程单元模块
相关新闻  机器人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