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聚焦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电力设备:电气设备企业海外市场“蜕变”记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4-12-24
分享到:
电力设备:电气设备企业海外市场“蜕变”记

导读:

  资料显示,我国电力设备出口80%以上的市场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此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加大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电力设备的需求,海外市场呈现巨大潜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电力技术于生产一些小容量的发电机组,高电压等级直流输变电技术也相对落后,需要从国外进行技术引进和合作。然而发展至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商务部近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投资总额达到了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6%。其中9月当月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0.5%。

  从全球来看,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从行业来看,在这其中自然不乏众多电力设备企业的身影,这些企业多数经历了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跨越式蜕变。以“中国装备 装备全球”为口号,我国电力设备近年来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全产业体系,工艺技术显著提高,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

  资料显示,我国电力设备出口80%以上的市场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此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加大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电力设备的需求,海外市场呈现巨大潜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电力技术于生产一些小容量的发电机组,高电压等级直流输变电技术也相对落后,需要从国外进行技术引进和合作。然而发展至今天,电力领域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有比较优势、相当规模以及技术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近日表示,我国电力建设的重点正在由增加容量,满足电力供应向电力结构调整以及促进技术进步转变,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将是今后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能源外交”带来崭新契机

  中国能源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正在加快。近年来,我国展开务实外交,先后在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延伸能源合作的新洲际板块,这也为中国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契机。

  “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初步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实力,并且已跻身于先进水平。尽管在这一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也的确还存在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国电力设备已具备‘走出去’的可能性。”张国宝表示,就发电设备行业而言,该行业已连续8年实现每年增长近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未来这一态势将会逐渐弱化,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巨大产能迫切需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到新天地。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电力设备企业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许多海外项目,直接拉动了我国电力设备产品及技术的输出。在传统能源领域,发电设备行业更已率先走向了国际化市场。数据显示,国内发电设备三大巨头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的海外收入占比约20%,其中哈尔滨电气的海外新增订单占比已达到接近40%。

  对此,中金证券分析师张晓莹认为,这主要源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用电量增速相对较快,有利于拉动火电设备出口,弥补国内火电设备需求下滑的风险。而且,三大动力集团海外项目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的盈利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电力设备“走出去”,一方面是通过境外工程承包等,带动相关设备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实力雄厚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也在积极实施海外战略,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作为提供水利电力工程及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 、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 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中国电建副总经理姚强介绍,国际业务一直是中国电建优先发展的业务,2013年中国电建的营业收入中近100亿美元来自于境外,目前该集团在全球90多个国家有近1000个项目在建,集团连续6年过50%的利润来自于海外市场。

  “全有水电建设的地方,就有中国电建的影子。目前中国电建在可再生能源建设能力方面排名全球。”姚强告诉记者,今年8月,两大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对中国电建分别给予“A-”和“A3”的长期主体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处于国际工程承包类企业地位。

  “中国的水电项目及设备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几乎全球80%的水电工程都是由中国企业建设的,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工程技术装备在国际上还是备受认可的,这也将成为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宝贵经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

  在此之前,梁志鹏所在的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国内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并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包括展开对国外法律法规、政策研究等工作。但在他看来,尽管这项工作极为紧迫,但推进的程度与预期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的工作精力以及能延伸的深度是有限的,对于具体、长期并有计划的推动国内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稍感力不从心。”

  不过即便如此,国内新能源产业在海外市场也可谓“异军突起”。尽管此前国际纷争不断,但今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复苏态势,出口仍以两位数比例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已达先进水平,出口率约占全份额的60%。

  “这说明即使是在国际市场遭遇贸易摩擦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品在技术和成本上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张国宝表示,除了光伏产业外,在风电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也从初的几百千瓦,到后来可以制造1.5兆瓦,3兆瓦,甚至7兆瓦陆上和海上的风力发电设备,现在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开始积极“走出去”,向众多国家提供风力发电设备。

  “在核电方面,尽管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但我们已在国外树立了中国核电的品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的核电技术,无论是CAP1400,还是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联合推出的‘华龙一号’都广泛受到市场关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东山表示。

  在张国宝看来,对于电力设备企业而言,海外市场仍是尚待开发的“蓝海”。“在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已逐渐解决了电力供应短缺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过剩的问题,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电力供应仍然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范围内,电力行业仍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张国宝说。

  除发电设备及新能源设备,在输配电设备“走出去”的过程中,多数企业主要是受益于电力工程的总包出口。目前发展中国家电力建设潜在需求大,本土设备企业技术落后,进口依赖程度高,在此基础上一批输配电设备制造商受此拉动明显。

  根据公开披露的资料,特变电工目前重点布局印度、中亚、西非等地,2013 年底海外工程在手订单达30 亿美金,海外收入占比目标从目前的10%逐步提升至30%;中国西电则通过与GE 合作竞标欧美市场电网改造项目,同时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作为国内二次设备龙头企业之一,国电南瑞则主要通过分包订单出口产品的方式,2013年国电南瑞海外收入达到1.5 亿元,占比不到2%,该公司预计长期看来,这一数字将有望提升至30%。2014 年南瑞集团旗下的南瑞继保海外收入将达到10 亿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如今的能源外交已不是简单地输出技术和装备,而是双方都有需求,对有能源设备需求的国家,我们能够参与建设和投资,“中国的能源建设和设备制造能力在上都是比较强的,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具有价格优势。”

  布满荆棘的海外市场

  尽管成绩斐然,但对于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海外市场看似美好,却也布满荆棘。

  11月4日,墨西哥通信与交通部对外公布,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首条时速300公里高铁。然而,仅仅3天之后,墨西哥就宣布取消与中国公司所签订的高铁协议。按照墨方的说法,由于只有一个集团参与了投标,取消协议是为了避免对于投标程序的“合法和透明性产生任何质疑。”

  有消息称,由于取消此前的协议,墨西哥政府将至少对中铁建公司牵头的中墨联合竞标体补偿2.7亿元,但从此前的三一重工30亿元风电项目遭美“强拆”到如今中国高铁“出海”突遭变数,中国企业海外征程遭遇的风险与挑战已不言而喻。

  商务部产业司机电出口处处长孙健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能源装备出口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四点,其一是文化问题。对新兴市场的文化、政策、经济环境缺乏深入了解,这是我国企业在国外遇到的共性问题;其二是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仔细分析自己拥有的产品或技术是否涉及国外专利以及怎样运用好规则切实保护好自有知识产权;其三是能源装备本地化发展问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同时把大量的中国劳务也带了出去,这样对当地就业或实力提升不能带来实质性推动;四是售后服务问题。其实不光是装备制造行业,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售后服务也是非常欠缺的。

  在众多风险中,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发展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认为,目前国内电力设备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风险仍集中于政治风险,一方面由于海外国家政局不稳定或缺乏对投资者的投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当地情况不了解,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适合海外市场还缺乏认识或者仅是将国内的经验简单到国外。

  为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加速中国“走出去”步伐,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0月6日,商务部发布并实施了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调整。

  据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杨依杭介绍,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以备案为主、审核为辅的管理模式,将来对外投资的大部分项目只需备案就可以完成;缩短了核准,包括备案的时限,将核准时限缩短了5个工作日,企业可以根据规范化的流程办理;程序更加清晰并且权力下放,把原来由商务部需要审批或者备案的事项,更多的下放到省市商务厅局,特别是地方的企业,将来在海外投资的时候,可能只需在本地的商务部门进行备案就可以完成,这样能够方便企业就地办理海外投资的业务。

  不过,在众扶持政策的背后,具体工作尚需落地细化。英利集团旗下的北京奇峰聚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涛建议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日本和韩国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抱团”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很有规矩和章法的实现海外市场布局。“在海外市场,民营企业想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会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把规矩制定好,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实现良性竞争至关重要,我们也不希望等到民企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央企再来帮助我们,把市场拿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被频频提起的文化差异、政治安全、法律法规等问题,“恶性竞争”问题也成为众多设备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头疼问题。

  2012年,中国两家核企各自联手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参与竞购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这种各自为战、缺乏同一部署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与其他核电列强的竞争能力,终被国资委召回。

  “EPC总承包的企业全国有1600家,大家一起‘走出去’之后开始互相恶性竞争,这已经成为国际笑话了。”令东方电气总经理斯泽夫颇感痛心的是,很多国内企业甚至在海外市场打起了价格战,原本希望的“抱团”走出去后却演变为了“互相拆台”,终结果也多数为两败俱伤。

  即便如此,对于国内的电力设备企业而言,目前“抱团”走出去仍不失为一种优选择。中国核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为“中核”)董事长孙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言,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都是级的竞争对手,要想“与狼共舞”,就需要联合起来“走西口”。

  “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有三种,类是谁也不依靠,全由自己说了算,已经成功的案例是巴基斯坦的项目。”据中核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章庆华介绍说,第二类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体系后再“走出去”,此方式需要和技术的引进方、出口方达成协议,这方面初见成果的是和英国的合作项目。第三类是投资承包方式,基本上是带钱不带技术,主要形式是控股经营对方的核电公司和核电厂。

  章庆华称,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电力设备企业“走出去”很难克服一个现象,就是“买办现象”,这意味着企业在“走出去”后总是难以摆脱国外大的技术供应商的“影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下一步随着国内 “华龙一号”和CAP1400技术落地的持续推进,中加合作的先进燃料坎杜重水堆加“华龙一号”或者CAP1400的组合将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不错选择。

  在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丁云峰看来,中国核电“走出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核电的项目特别是成套项目风险是很大的,首先就是政策上的风险,包括了一些经济方面、市场方面,更重要的还有国外核安全审批,每个国家的审评制度是不一样的,要满足当地的审评要求,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风险。另外,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建设或者运营的人员都从中国带来,这也受当地人力资源水平状况的影响,总之政策上的风险或者是认识上的风险会对工期产生影响,终会对投资和项目出口的回报产生影响。”

  海外市场砥砺前行

  不过,即便困难重重,“走出去”对于中国的电力设备行业而言,已是必然选择。“这些年,企业总是在艰难中前行,任何一个企业‘走出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张国宝表示。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苦练内功是企业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规避风险基本的、根本的是企业将自己的事情做好,控制好质量和成本,将重点集中在自身创新上,技术上不断赶国际巨头,通过技术改进使得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业内人士如此说。

  “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要求国内企业无论是从技术、产品的可靠性、可利用率、发电效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必须要做好准备,并控制好各国因政策、法律、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王斯成说。

  在此基础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如光伏、风电产业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前期成本非常高,后期的成本是免费的,运营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前期的一次性投入会导致企业的负担非常重。融资上如果能更大力度地给予一些支持,企业走出去可能更便利一些。”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孙轶颋认为,,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内政策和所在国政策,自然基金会目前正在协调如何使所在国政府给予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的法律的投资保障,给可再生能源企业、金融机构以信心;第二,重视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第三,提倡企业家精神,企业不能依赖于政策,不能等、不能靠,不能依赖金融机构把钱送上门来,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要跟上去。第四,重视协同效应。

  在协同效应方面,他指出,应注重三个层面的协同效应,“首先是产业界的协同效应,企业应避免恶性竞争,相互拆台;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协同效应,商业银行、投资公司、投资银行要协同作战,降低企业风险;再次所在国政府之间也应要达成默契。”

  对于业内颇为关注的核电“走出去”问题,章庆华表示,目前我国还需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努力:,要想“走出去”,必须把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成为国家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中重要内容;第二,我国目前真正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仅有秦山一期,未来无论是CAP1400,还是华龙一号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需要在国内开始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示范项目,示范项目的落地会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第三,国内三大核电集团应扮演核心平台的作用,带领技术、装备、施工企业,以及金融服务企业一起“走出去”,形成中国团队一起“走出去”;第四,充分发挥我国外汇储备量巨大,投资、融资的优势来支持核电“走出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商务部也正在极力通过完善制度来扶持企业实现“走出去”,根据不同的行业、企业的需求,分别组织企业赴南美、北美、欧洲、东盟、中东欧、俄罗斯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包括项目单位进行对接。

  据杨依杭介绍,目前商务部正在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一方面加大信息服务的力度,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每年选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国家,编写国别投资报告,详细介绍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投资项目,开展企业海外投资的培训,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中国企业拓展国际渠道和网络,与国外的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的对接。

上一条 上一条:日立:日立将与瑞士ABB联手开拓日本电力市场
下一条 下一条:欧姆龙3G8F7-CLK23-E,CQM1H-CPU61深圳